韦安琪,生命学院助理教授,中共党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多巴胺系统的生理功能与病理机制,2025年入选西安交通大学“十大学术新人”。

谈及此次获奖,韦安琪感慨地表示:“在神经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需要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与纯粹的科研精神。”他深知,探索大脑的奥秘犹如在浩瀚星海中寻找灯塔,唯有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才能触及真理的光芒。

深耕基础研究,破解多巴胺密码
自攻读博士学位起,韦安琪就跟着导师王昌河教授投身于神经环路方面的研究。神经系统作为生物体内最为复杂且精妙的调节系统,在生命活动的各个层面都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在他看来,基础研究的突破是临床转化的坚实基石,只有深入解析神经环路的运作规律,才能为疾病治疗找到更精准的干预手段。
在研究过程中,韦安琪坚持从“0到1”的探索。通过无数个深夜的小鼠实验,在一次次失败与重复中不断积累数据,从电极记录的细微波动里努力寻找规律,执着地探寻着多巴胺系统的奥秘。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重复实验背后,蕴含着他对神经科学的执着追求。为了捕捉一个关键的神经电信号,他常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验证一个科学假设,往往需要重复几十次实验,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
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揭示了多巴胺系统的调控规律,明确了多巴胺分泌稳态失衡与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的病理联系,建立了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分泌新假说,发现了帕金森病风险基因缺失后的代偿效应,还探明了多巴胺系统正反馈闭合环路介导慢性疼痛与负性情绪交互调控的机制,阐明了多巴胺性二态性环路在社交性别偏好中作用的神经基础。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过长期的积累,他以第一作者(含共同)身份在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其成果得到了Science、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等权威期刊的亮点评述。其中,关于慢性痛中枢机制的研究入选 “2024年中国疼痛领域十大进展”,为理解疼痛与情绪的复杂关联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
科研传承:与学生同行的“探路者”
作为一名在生命学院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韦安琪格外重视与课题组研究生的沟通交流。他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会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数据,因为负面结果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逻辑。”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让课题组的学生在神经电生理、行为学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中得以快速成长。
谈及个人的成长经历,韦安琪常与学生分享:“科研并非重复前人的道路,而是要学会提出‘为什么’和‘怎么办’”。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讨论空间,韦安琪和他的科研小组都会反复打磨科研问题,针对每一个难点深入探索,将科学思维的塑造融入日常的科研实践之中。学生们评价他 “既是严格的老师,也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脑科学是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我们的工作既要瞄准国际前沿,也要服务人民健康。”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韦安琪始终将科研使命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神经科学的征途上,我们才刚刚启程。”韦安琪说。未来,他将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在解码大脑奥秘的道路上持续突破,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交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