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每月给我寄来校报,使我了解母校的情况。看到母校兴旺发达,心中很是高兴!”夏日初起的时候,西安交大校报编辑部收到了一封充满温度的来信,致信者是一位96岁高龄的交大校友——电机系1952届毕业生张洪森。
打开信封,信纸有些微微发黄,字迹却工整认真、俊逸有力,信中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母校的思念和发展的祝福,还提到了办好《西安交大报》的建议,流露出的真挚感情让人心生感动。校报学生记者团对张洪森校友进行了采访,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毕业七十载依是母校少年郎的校友故事。

赤子起江畔,情缘结南洋
张洪森于1929年7月22日出生于上海市,受父亲从事电讯器材生意的影响,张洪森自小便对电器电讯怀有浓厚兴趣。当时怀着对交大电机系的景仰,以及彼时实业建国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交通大学并成功被录取。这为他后来为祖国建设所需添砖加瓦埋下了伏笔。
在交大电机系学习时,张洪森接受了系统且先进的专业知识教育,不少老师的创新性授课方式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教授的“启发式”教学类似于如今的“翻转课堂”,先预习后听课以及用英文答辩的学习方式给彼时年轻的张洪森以莫大的眼界开拓;张煦院士当时教授“长途通信”课,他深入浅出地讲授课程发展前沿的方式让学生受益匪浅。张洪森说:“我和张煦院士毕业后也保持长期联系,还曾多次邀请他到我们厂区讲课哩。”除此之外,张洪森还对张钟俊院士、赵富鑫教授、蒋大宗教授等师长念念不忘,他感慨道:“交大对我而言是立业之本,培养我获得知识和本领,是亲爱的母校,饮水思源,决不忘本。”
在信中,张洪森提及了很多自己的同班同学,表示很挂念同学们。由于在校时担任副班长,毕业后又成为班级校友会负责人,他长期与同学们保持密切联系,始终关注大家在各领域的发展。核电子学专家席德明是张洪森印象最深刻的几个老同学之一,在推动我国核电子仪器标准化方面功勋卓著;周耐德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雷达部队,为捍卫上海领空作出了贡献……张洪森对老同学的成就贡献如数家珍,不过当提及自身奉献,老先生谦虚地说:“他们(其同学)贡献比我大得多,我得向他们学习!”
无论是他在校时传道授业的恩师或是乐以结交的同学好友,还是当年参加校学生会摄影组记录时代的学生生活,都是他最珍贵的回忆和财富。“我在交大实现了从无党派人士向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从此坚持跟党走,毫不动摇!”在交大时,那为党、为国家建设的种子已深深埋进他的心中,在“饮水思源”的浇灌下默默已成参天大树。
寸心报家国,尺牍系母校
1952年秋,张洪森从交大毕业。他始终以母校教诲为灯塔,在祖国通信事业的版图上留下了坚实足迹。从进入邮电部工作,到就任北京通信电缆厂技术组长,再到负责设计组建侯马502厂,乃至后来作为代表赴荷兰引进先进技术,他始终为祖国通信事业而奋斗,半辈子献身于三线建设,经历了祖国八个五年计划,退休时邮电部为他颁发了连续工作35年以上的纪念奖章。

邮电部为张洪森颁发的纪念章
交大电机系的学习时光,不仅赋予了他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他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张洪森自豪地说:“回忆这一生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与母校对我的培养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打下了工作能力的基础,能够为祖国作贡献、为母校增光添彩。”

张洪森(前排右一)代表邮电部赴荷兰考察签订协议
有一年校庆时,张洪森向母校捐款,之后收到了学校赠送的《西安交大报》。“我看了校报了解到母校的发展情况,由衷地为母校感到骄傲!”从那以后,他便开始关注校报,阅读校报也逐渐成为他生活中的习惯。张洪森说,校报是连接学校与校友的桥梁,是母校发展的忠实记录者。对于交大校友们来说,校报是一份珍贵的精神寄托,即使身处远方,也能时刻与母校保持联系,仿佛从未离开过那片充满回忆的校园。
同窗映初心,薪火照西迁
在给校报编辑部的来信中,张洪森提到了冯若渠、钱慰宗等本班同学随校西迁的动人故事。“他们服从组织需要的精神令我敬佩!”在张洪森的心中,西迁精神是可贵的,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交大人勇挑重担、砥砺前行,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西部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我常常在校报中看到弘扬西迁精神的稿件,我十分感动,认为报道这个很有必要。”张洪森说。

电机校友捐赠砺志石的照片,左起:黄孝诚、钟万劢、周俊松、张洪森、钱慰宗、周耐德
张洪森曾在交大西迁后两次到访西安交大,一次是2004年参加学校108周年校庆活动,而另外一次是在2013年与同届校友一起向学校捐赠“砺志石”并参加落成仪式。他说:“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规模扩大了,设施现代化了,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改善了,成果累累令人兴奋,我打心底里为母校感到自豪。”

张洪森心系母校,对母校的牵挂体现在了一次次向母校捐款中,包括126周年校庆、万人千元捐赠、建校110周年、钟兆琳奖学金等项目。

2004年张洪森(前排左一)在西安交大参加108周年校庆
谈及创新港,张洪森语气中难掩期待。在他看来,创新港的建立是母校拥抱未来的重要选择,“唯有创新才有活力,才有前途。创新港是推动交大发展的生力军,能带动全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让交大在新时代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张洪森说,国家十分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他语重心长寄语交大学子,“希望交大青年学子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德才兼备为人民服务的人;保持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养成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在奋斗中磨砺成果;坚持创新精神,满足祖国和人民越来越高的要求;秉承团队协作观念,聚集力量为祖国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