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创与科技的创始人,程文国已将西安交大的学术理念深深融入公司。自2021年成立以来,创与科技迅速崛起,现已成为中国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变革领域的领导者。公司聚集了一批来自国内领军企业及国际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巨头PTC(Parametr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参数技术公司)的资深专家,专注于为产品型企业提供IPD变革咨询与数字化落地服务,致力于为企业构建世界级竞争力,让中国研发在世界舞台更具分量。
创与科技的核心业务以产品为中心,形成了“咨询 + 软件”双轮驱动模式。凭借专业的咨询能力与成熟的软件产品,公司持续赋能企业研发创新与管理效率,引领中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与研发变革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目前已成为高科技电子、装备制造、新能源、国防军工、生物医疗等多个领域企业的信赖伙伴。
交大时光孕育创业种子

“成为交大学子,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缘分。”回忆起在交大的求学时光,程文国的话语里满是感慨。彼时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单双周交替的课程安排让他处于“白天工作 + 晚上上课 + 周末全天学习”的高压状态。
“但同学们的奋斗精神总是给我力量。”他笑着说。课后一起跑步、打球的时光,不仅缓解了学业压力,更让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创业之门;而交大‘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让我更加坚定了一定要做点实事的信念。”
这份信念最终化为行动。2021 年,在学校和同学的鼓励下,和挚友汤一说干就干,正式创立深圳创与科技有限公司。“创与”二字取自“创新与科技”,从诞生之初就锚定了“用技术赋能制造”的方向。
四年突破:“咨询+软件”双轮驱动,破解企业数字化转型痛点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中国企业长期面临“咨询成果落地难、国际软件适配差”的双重困境:传统咨询方案往往停留在纸面上,而国际 PLM 软件因架构僵化,难以匹配中国企业的业务逻辑。这一行业痛点,成为程文国团队攻坚的靶心。
创与科技的破局之路始于“咨询+软件”的双轮驱动战略。“咨询业务是我们的‘压舱石’。”程文国解释道。在创业初期,团队通过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与研发管理变革咨询服务,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一线实战经验,更为后续自主软件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咨询业务的发展跟资深咨询团队密不可分。创与科技咨询团队大都有国内头部企业工作背景,其中的汤一在华为工作了二十多年,曾经被评为华为中国区十大领军人物,有比较高的社会名气。公司成立不久,就赢得了不少头部企业的认可和青睐,成为长期一起发展的战略伙伴。
随着业务深入,团队将重心转向PLM软件攻坚,把咨询实践中提炼的全流程业务逻辑深度融入产品设计,最终成功打破国际巨头垄断,推出更契合中国企业实际需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团队并不止步于此,还打破了传统PLM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到产品经营管理的范畴,进一步提升产品型企业的经营能力。创与科技认为单产品利润管理是企业“活下去,活得好”的关键。
短短四年间,创与科技已构建起 “咨询沉淀经验、软件固化成果”的闭环体系,并带动产业链协同升级,构建“蓝色星企业族群”,让数字化转型从少数企业的特权变为多数企业的普惠。

“创与科技的愿景,是为中国企业持续构建世界级竞争力。”程文国从两个维度深入阐释这一理念:在管理体系维度,公司通过“咨询+软件”的双轮驱动,真正实现了“产品强则企业强,流程强则产品强”的良性循环;在企业文化维度,公司以“长期主义、技术优先、利他思维、自驱精神”的16字方针为指引,致力于与客户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全方位的战略布局,既确保了企业当下的竞争力,更为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
“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华为的 IPD 转型用了几十年才完成。”程文国说,“创与科技既服务中国中车、中航工业等头部企业,也陪伴中小企业成长,我们希望一手牵起 500 强,一手托举更多企业走向上市,让中国研发在世界舞台更有分量。”
产学研融合:双向赋能,激活创新动能
“交大的‘产学研’生态,是企业成长的隐形翅膀。”程文国始终关注母校与企业的协同之路。他深知,对数字化服务商而言,产学研融合是一道必答题。

创与科技将数字化转型的实战经验反哺课堂。去年,创与科技在深圳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培训,即便在暴雨天,仍吸引 50 余名在校生与校友参与。活动以对话讨论的方式让课堂知识与产业实际问题直接对接,帮助学生提前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能力”,这次活动的成功让程文国坚定了持续开展系列课程的决心。
对于学校的科研成果,创与科技以自身服务企业的经验为锚点,借助自主研发的 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产品数据管理)等软件工具,精准识别产业中的技术痛点,再对接高校的相关科研突破,通过合作项目落地,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程文国表示:“我们也在持续探索和学校的合作项目落地,并以此作为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和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加速学生职业化成长,做好技术创新与资源共享的链接。”
西安交大的工科底蕴与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平台优势,为“理论—实践—迭代”提供了完美闭环。创与科技深耕企业数字化转型一线,积累了大量来自高科技电子、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实战案例 —— 从华为 IPD 体系的本土化落地,到企业研发流程的优化痛点解决,再到数字化工具与业务场景的适配经验。这些带着产业温度的实践成果,正成为连接学术与产业的重要纽带。
“通过持续探索合作项目落地,不仅能为中国制造储备既懂理论又通实践的‘掌舵人’,更能使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让产学研融合的能量,推动中国制造走上新航道,驶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程文国说。
感恩母校:风好扬帆,共筑强国愿景

谈及建校130周年暨迁校70周年校庆,程文国的语气充满敬意:“西安交大的 130 年,是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母校始终走在服务强国建设的前列。”
他为母校送上三点期许: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更多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精神的学子,使其成为社会骨干;二是强化科研攻坚,让更多成果在世界舞台绽放,彰显科技自立自强的力量;三是传承西迁精神,让家国情怀融入校园血脉,培养出更多敢担事、能成事的中流砥柱。
“最后,愿母校如扬帆巨轮,在历史潮流中驶向更辉煌的明天。”程文国的话语里,有交大学子的赤诚,更有中国制造业追光者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