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8月2日,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主办,西安交大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和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药物分析装备研发)承办,天然血管药物筛选与分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期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CMC-分析仪智能化与应用”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办。
7月28日上午,暑期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副主任、天然血管药物筛选与分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贺浪冲,生命学院院长、医学部副主任(兼)、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副主任徐峰,医学部人才培养处副处长吴小健,药学院党委书记张彦民、副院长张杰,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副主任薛睦,培训学员以及青年教师参加。

7月29日至8月1日,空军军医大学李小强教授、西安交大徐峰教授、王玲教授等24位授课教师分别就各自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行了系列报告。学员们踊跃提问并与专家积极互动,收获颇丰。贺浪冲教授的授课结束后,还举行了学术专著《细胞膜色谱法》的签发仪式,学员排队领取签名书籍,引发了学习热潮。

在现场教学环节中,学员们在实验室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开展《MrgX2/CMC模型与类过敏反应》《CMC/RL-分析仪的应用》及《EGFR/CMC模型的典型应用》等示范应用的操作与分析。通过为期2天的现场实践,学员对细胞膜色谱技术及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以及相关分析装备的自主研发有了直观的认识。

8月2日,为期一周的第十三期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步入尾声,张杰、薛睦、卢闻、贺怀贞出席闭幕式并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学员代表就此次暑期学校的活动发表感言。闫喆谈及细胞膜色谱技术在破解中药分析难题中所蕴含的重要意义,并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将为仪器国产化、中医国际化不懈奋斗的决心;刘家正分享了在理论讲座与实验操作中的诸多学术收获,通过此次活动个人的科研思维得到了有效锤炼与提升,对未来的规划也愈发清晰明确;申俊磊在交流中展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为这场分享增添了更多元的视角。
本次暑期学校受到全国各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吸引了来自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榆林学院等全国各地22所高校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学员近70人。

据悉,研究生暑期学校创办于1995年,由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2003年,研究生暑期学校被列为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的优质资源,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细胞膜色谱由西安交通大学贺浪冲教授团队开创并持续推动,历经理论奠基、技术突破、仪器化研发和产业化落地四个关键阶段,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体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支持下,团队启动CMC技术的仪器化研究。2012至2024年间,历经功能机→工程机→商品机的转化,2025年西安交大与海能未来技术集团共建“细胞膜色谱智能分析仪器研究院”,依托海能在工程化和市场渠道的优势,加速CMC分析仪的市场化转化。第十四期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CMC-分析仪智能化与应用”聘请国内从事药物分析、生物色谱、大数据分析、交叉学科的著名专家教授讲授相关理论和技术及相关实践和研讨会,为学员提供一个全方位学习和体验细胞膜色谱技术及装备的平台。